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單位:現將《沈陽市建設國家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沈陽市人民政府 2018年7月13日 (此件公開發布) 沈陽市建設國家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實施方案 為扎實推進我市國家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創建工作,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13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標準化改革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圍繞沈陽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先進裝備智能制造中心、高品質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的奮斗目標,扎實推進標準強市建設,在標準化體制機制創新、政策措施完善、新型標準體系構建等方面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充分發揮標準化在助力沈陽城市轉型和全面振興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引領性作用,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和全國標準化改革創新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沈陽經驗,助力沈陽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二)總體目標。到2020年,全面完成我市國家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建設任務,權責明晰、運行高效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基本建立,完善配套、科學公正的政策支撐體系基本形成,結構合理、水平先進的沈陽新型標準體系更加優化完善。標準化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沈陽標準的創新動力、創新能力、創新水平顯著提升。具體包括: ——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不少于3項; ——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不少于200項; ——主導或參與制(修)訂行業標準不少于80項; ——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地方標準不少于60項; ——制定團體標準不少于40項; ——國家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含國家級標準驗證檢驗檢測點)不少于2個; ——開展各類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達標對標提標行動、創建市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不少于30項; ——創建優勢產業新型標準體系不少于6個; ——2018-2020年重點產業國際標準轉化率年遞增不低于6.7%,2020年達到90%以上; ——重點領域主要消費品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提升到95%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一)依法深化標準化管理體制改革。 1.健全完善統一協調、運行高效的標準化管理體制。探索開展管理體制創新,推動建立有利于突出標準化工作戰略地位、發揮標準化引領作用的機制體制。成立沈陽市實施標準化戰略領導小組。建立市政府與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推進國家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創建工作。推動建立沈陽經濟區標準化協作創新聯盟,重點在區域大氣聯防聯控、智慧城市、現代物流、旅游等公共服務領域開展標準化協同創新。(責任單位:市質監局、編委辦、環保局、大數據局、服務業委、交通局、旅游委) 2.強化政府主導制定、市場自主制定標準的協調發展。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持續加強引導,加快建立政府主導制定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依法推進地方標準管理改革,配套制定沈陽地方標準管理相關政策,制定一批沈陽特色節能環保、現代建筑、現代農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地方標準。全面實行企業產品、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通過開展企業標準“領跑者”推動企業標準持續優化升級。鼓勵學會、協會、商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責任單位:市質監局、法制辦、經濟和信息化委、環保局、建委、農經委、林業局、民政局等部門) 3.建立完善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的標準化共治格局。加強標準化主管部門與科技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的互動支持,按照法定職責,協同推進標準化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公開、透明的標準化工作信息平臺,培育發展第三方標準化服務機構,引導社會各方參與標準的申報、制定、實施、監督全過程,強化標準化的監督與共治。(責任單位:市質監局、科技局、大數據局、工商局等行業主管部門) (二)創新標準化推進機制。 1.創新標準轉化機制。加大科技研發對標準研制的支持,建立科技研發與標準研制協同推進機制,加快推動一批具有引領性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持續提升標準技術水平。推動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或先進的地方、團體標準轉化提升為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用標準化助力東北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建立“首臺套”向“首批次”轉化的標準化激勵政策,以標準帶動創新技術和成果快速產業化發展。加大“兩化”融合和軍民融合產業的標準創制和轉化,建立駐沈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協作創新平臺。加大國際標準跟蹤、評估和轉化力度,積極推進與主要貿易國的標準互認。(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經濟和信息化委、質監局等部門) 2.創新標準實施機制。加大標準實施力度,推動各地區、相關部門將標準作為宏觀調控、產業推進、行業管理、市場準入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決策手段。對涉及統一市場的產品質量標準,探索建立重點產品標準分級管理制度。進一步優化拓展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提供標準比對、分析、驗證等專業化、智能化解決方案。(責任單位:市質監局、發展改革委、大數據局等行業主管部門) 3.創新標準監督機制。市及區縣(市)標準化主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依據法定職責,對強制性標準以及地方、團體、企業標準的制定與實施進行指導和監督檢查。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的監督機制,規范標準評價比對的程序和辦法。充分運用質量監督抽查手段,開展標準符合性檢驗,建立企業標準排行榜。推動將標準化不良記錄納入企業質量信用體系。(責任單位:市質監局等行業主管部門) (三)構建新型“沈陽標準”體系。 1.提升“沈陽制造”標準。結合“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示范試點建設,注重將我市在開展智能升級行動、綠色制造和清潔生產工程、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IC裝備產業基地建設、航空研發制造基地建設過程中的技術創新和成功經驗轉化為標準。開展關鍵基礎零部件核心共性技術標準創新,解決關鍵原材料、基礎工藝標準短板。加強智能裝備/產品、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等六大領域基礎通用和關鍵核心技術標準研究,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健全完善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領域的標準體系。推動特變電工、新松公司、沈鼓集團等企業以及沈陽自動化所等單位開展柔性直流輸電用變壓器、機器人、離心泵、全分布式工業控制網絡技術、智能工廠、盾構機、增材制造等領域的標準研究與創新,構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沈陽制造”標準體系。(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質監局,鐵西區、渾南區、沈北新區政府) 2.優化“沈陽建設”標準。開展城鎮化布局、城市治理以及城鄉公路交通、垃圾污水處理、智慧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關鍵標準研究,完善“海綿城市”、城市地下空間等新興領域的標準。抓好新民市國家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建設,探索制定土地確權登記、土地流轉交易服務標準。編制綠色建筑設計、評價等技術標準,開展裝配式建筑、BIM應用等領域標準研究,加快構建沈陽現代建筑標準體系。健全農村產業經營、公共事業服務、綠色環保建設等美麗鄉村標準體系。加強特色小鎮建設、運行、評價標準研究,開展特色小鎮標準創新示范活動,推動特色小鎮標準化建設。(責任單位:市建委、農經委、規劃國土局、交通局、環保局、大數據局、質監局,新民市政府) 3.創新“沈陽服務”標準。開展現代物流、會展服務、電子商務、檢驗檢測等領域流程、質量和評價標準研制,健全生產性服務標準。加強旅游、家庭服務等領域管理和評價標準研究,完善生活性服務標準。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大型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標準化建設,助推服務業與農業深度融合。加強綜合物流園區、專業物流中心的標準化建設,鼓勵企業、協會開展現代物流領域地方、團體標準研制。繼續開展旅游企業標準化工程,制定旅游安全管理、休閑街區評價、公共服務、新興業態等標準,不斷完善旅游標準體系。(責任單位:市交通局、服務業委、大數據局、旅游委、農經委、質監局) 4.完善“沈陽環境”標準。重點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燃煤清潔替代、燃煤鍋爐除塵脫硫、污水排放控制等領域標準研究,編制沈陽市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方案。以沈陽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為依托,探索制定城市重點用能機構能源數據采集、管理標準。推動消費產品能耗等級、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出行等標準制定,推進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加強生態循環農業、森林城市、民用型(散)煤排放等領域標準研制。(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建委、交通局、質監局、農經委、林業局) 5.健全“沈陽民生”標準。加強養老機構標準化建設,完善養老院服務質量和星級評定標準。健全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全民健身場所等公共文化、體育領域建設和服務標準。開展共享單車、共享停車、立體停車場建設等新興領域運營管理標準研究。推動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地方標準,保障“米袋子”“菜籃子”產品安全。(責任單位:市民政局、交通局、文廣局、體育局、農經委、林業局、質監局) 6.構建“沈陽治理”標準。圍繞“多規合一”、“最多跑一次”和商事制度改革,開展規劃編制、規劃管控、行政審批、行政執法等方面的標準研究與應用。強化市政及園林綠化設施管理維護、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標準實施。推行食品安全企業標準備案并向社會公布,強化餐飲服務單位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標準,開展商超及餐飲服務單位監管標準研究。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標準和運行規范,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設。嚴格執行《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等安全生產領域國家、行業標準,在危化、礦山、工貿等領域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實施示范工程建設,提升安全生產領域標準化水平。(責任單位:市規劃國土局、建委、工商局、營商局、城管局、行政執法局、公安局、衛生計生委、食品藥品監管局、農經委、林業局、安監局) (四)充分發揮“標準化+”效應。 1.以標準促進創新發展。支持企業開展標準創新,鼓勵企業制定關鍵技術指標與核心內容優于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或團體標準,推行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全面開展“百城千業萬企對標達標提升行動”,鼓勵和引導企業主動制定、實施先進標準,加快轉化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培育“沈陽標準”品牌。推動新松公司、沈陽化工研究院等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國家級標準驗證檢驗檢測點建設。支持我市科研機構、高校和龍頭企業承擔國際、國家和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或工作組秘書處。著力抓好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渾南“創新驅動引領區”、和平“雙創驅動轉型先行區”、鐵西“國際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的標準化建設。(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局、大數據局、質監局,和平區、鐵西區、渾南區政府) 2.以標準推動協調發展。加大農業標準實施和監督力度,制定農業品牌和品牌企業評價標準。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制度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等領域標準研究,扎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抓好北源米業有限公司等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試點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圍繞航改燃汽輪機技術應用和渾南民用飛機大部件產業園、沈北航空零部件產業基地、新松軍民融合特色園區建設,推動軍民融合標準化工作。(責任單位:市農經委、林業局、質監局、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渾南區、沈北新區政府) 3.以標準保障綠色發展。開展機械產品再制造無損檢測、綠色高效清洗、自動化表面與體積修復等技術標準研制和應用;完善相關能耗限額標準,加強重點行業能耗限額標準的實施監督;開展燃煤工業鍋爐節能、電機節能、余熱余壓利用等領域相關標準的制定。深化棋盤山風景名勝區、康平臥龍湖自然保護區、渾河生態環境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開展生態保護領域重點標準的執法督察,引導社會參與環保標準的制定、實施和監督全過程。加強農業循環經濟、農村新能源和土壤修復生態治理等標準化建設,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應用和畜禽清潔生產技術及裝備標準研究,促進農業面源污染減排。(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環保局、水利局、農經委、棋盤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渾南區、康平縣政府) 4.以標準支撐開放發展。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高技術水平的輸變電設備、數控機床等優勢產業標準“走出去”,著力提高“沈陽標準”國際化水平。圍繞中德裝備園等中外合作園區建設,引導和鼓勵企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主要貿易國相關城市間的標準化合作,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技術標準數據庫和WTO/TBT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平臺。(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外經貿局、質監局,中德園管委會) 5.以標準帶動共享發展。圍繞創新城市管理、優化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保障民生,加強和完善公共服務標準化工作,推動城鄉對標準、找差距、補短板。組織開展社區(居家)養護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推動養老產業發展。抓好沈陽國家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和《城市營商環境評價指標標準化》課題研究及成果應用,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與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市質監局、民政局、服務業委、營商局) (五)強化標準供給支撐。 1.提升標準制度供給能力。堅持把標準化作為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體系的技術支撐,使標準成為制度供給的重要來源和具體形式。推動市級人大和行政機關在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制訂中積極引用先進適用標準。加強標準化重大改革與地方性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的有機銜接,制定《沈陽市地方標準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責任單位:市質監局、法制辦) 2.提升標準服務供給能力。發揮標準化研究和服務機構作用,開展以“服務零距離、質量零缺陷”為主題的服務企業活動,開展標準評價比對、分析研究、試驗驗證等服務。加強沈陽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與國際、國內標準信息資源對接共享,免費向社會公開沈陽市地方標準。落實《沈陽市標準化專家管理辦法》,發揮好專家智庫的服務支撐作用。培育發展標準化服務業,為企業標準創新和標準提升提供技術支持、解決方案、認證咨詢等專業化服務。(責任單位:市質監局、大數據局) 3.提升標準人才供給能力。建立完善標準化人才培養機制,引導企事業單位引進國內外標準化高端人才,支持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定期舉辦標準化管理和專業知識培訓,開展標準化學習交流。支持在沈高校申請設立標準化專業和課程,開展標準化學歷和普及教育。支持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參與標準化項目建設,培育復合型標準化人才。(責任單位:市質監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教育局) 三、實施步驟 (一)規劃創新階段(2018年)。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規劃建立政府主導、市場自主的新型“沈陽標準”工作體系。學習借鑒先進省市的經驗做法,強化標準化機構和力量建設。整合標準化政策資源,完善標準化資助獎勵政策。推動落實沈陽市地方標準制定權。加快標準轉化、實施和監督機制的創新實踐。 (二)優化提升階段(2019年)。構建新型“沈陽標準”體系,沈陽制造、沈陽建設、沈陽服務、沈陽環境、沈陽民生、沈陽治理標準體系初步形成,制(修)訂并發布實施一批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的重要標準,確保標準供給成為制度供給的重要支撐;“標準化+”效應充分釋放,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示范試點行動全面開展;標準化服務業快速發展,沈陽標準的國際化水平和供給能力顯著提高。 (三)總結推廣階段(2020年)。基本建成標準化工作的機制保障體系、政策支撐體系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沈陽標準體系。“沈陽標準”助力“四個中心”建設能力不斷增強,“標準化+”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成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與國家、省相應部門的工作溝通協調機制,爭取調集和有效利用各類資源,協同推進國家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建設。各地區、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的組織管理協調機構;對本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實行“掛圖作戰”。將國家標準化改革創新先行區建設工作納入市全面創新改革內容。籌建泛沈陽經濟區標準化協作創新聯盟秘書處,推動經濟區標準化協同創新。(責任單位:市質監局、編委辦、發展改革委) (二)強化經費保障。加強全面標準化建設的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完善標準化獎補政策,印發《沈陽市標準化專門資金管理辦法》和《沈陽市標準化資助獎勵實施細則》,加大對標準體系建設的投入。各地區要根據實際,推動制定相應的資助獎勵政策。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政策引領作用,引導企業和社會加大投入。(責任單位:市質監局、科技局)(三)強化宣傳培訓。推動將標準化知識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培訓內容,讓標準化課程走進黨校、行政學院。開設企業標準化知識培訓班、標準化知識大講堂,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開展標準化宣傳。培養選樹標準化工作的先進典型,設立“沈陽市標準化貢獻獎”,營造“學標、用標、創標”的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市質監局及相關部門) |
Copyright 2018-2020 mystuff.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1802228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1113號
技術支持:晨曦元創